为了孕育健康的宝宝,年轻的妈妈会高度重视饮食营养的搭配、到医院做内科、妇科相关检查了解胎儿是否健康发育等,而口腔保健在妊娠期的重要性则往往忽略不计,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诊疗中心主任周维民温馨提示,为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妊娠期必须重视口腔检查!
一.为何做口腔检查?
妊娠期口腔检查很重要!怀孕会引起许多生理变化,使孕妈妈的口腔疾患增多。孕前未加控制的口腔疾病,可能会给妊娠带来不少隐患。如果孕期牙齿痛起来,孕妈妈情绪焦虑,又担心用药对胎儿有影响,治疗很棘手。
二、妊娠期妇女口腔有哪些改变和特点?
1、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改变组织反应,口腔软组织容易发生炎症;
2、妊娠和妊娠呕吐等影响,使唾液PH值稍有下降,可引起牙齿表面酸蚀和脱矿;
3、妊娠期间的偏食和加餐改变原有口腔环境;
4、 妊娠期,体力下降,身体活动减少,日常生活不规则而放松口腔卫生;
5、妊娠前3个月、后3个月,由于存在流产或早产的危险,而失去及时进行口腔治疗的机会,使病情加重,口腔卫生状况更差。
三、妊娠期常见口腔隐患有哪些?
将口腔疾病在怀孕之前治愈,不仅能避免孕期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对宝宝和准妈妈的健康也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全面的口腔检查在孕前6个月进行。
1、 妊娠性龈炎
怀孕时期雌性激素增加、免疫功能较差、牙菌斑菌落生态改变,这些变化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通透性增强,牙周组织对牙菌斑的局部刺激反应加重,从而出现血管增生等症状,还会发生其他牙周问题,如牙周会浮肿、牙齿松动、肿疡等。
研究发现,孕妈咪的牙周病越严重,发生早产和新生儿低体重的几率越大。所以,怀孕前应该进行牙周疾病的检查和系统治疗,消除炎症,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
2、 龋齿
龋齿就是平时所说的“蛀牙”,由于孕期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的改变,孕妈妈易忽略口腔卫生,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面上,使口腔内细菌增多,而且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会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
孕前若有龋齿,常常因为怀孕而加重蛀牙的发展。如果孕前未填充龋洞而发展至深龋或急性牙髓炎,剧痛会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眠。有调查显示,母亲有蛀牙,下一代患蛀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孕前治愈蛀牙,对自己和小宝宝的健康都是负责任的。
3、 阻生智齿
是指口腔中最后一只磨牙(俗称“后槽牙”),如果不能完全萌出,部分牙体被牙龈所覆盖。若怀孕前有阻生牙未拔除,再加上牙菌斑堆积,阻生牙四周的牙龈就会发炎肿胀,随时会导致冠周炎发作,伴随的组织间隙感染,腮部肿胀,张口困难,无法进食。如炎症控制不及时,还会出现海绵窦静脉炎,严重时会威胁孕妈妈的生命。因此,孕前口腔检查时,如有需拔的阻生牙,要尽早拔除,以免后患。
4、残根、残冠
如果怀孕前有残根、残冠而未及时处理,孕妈妈容易因其周围的炎症而出现牙龈肿痛。因此,残冠、残根或以前已做根管治疗而明显地有根尖病灶的牙齿,应该及早治疗,或拔牙、或根治,以避免怀孕期间疼痛。
5、 妊娠期龈瘤(也称孕瘤)
发生于单个牙的牙间乳头,前牙尤其是下前牙唇侧乳头较多见,据报道在妊娠妇女中发生率约为1.8%~5%,多发生于个别牙列不齐的牙间乳头区。通常开始于妊娠第3个月,迅速增大,色鲜红光亮或呈暗紫色,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极易出血。严重的病例可因瘤体较大而妨碍进食或被咬破而出血感染。患者常因出血和妨碍进食而就诊。分娩后,妊娠期龈瘤能逐渐自行缩小,但必须去除局部刺激物才能完全消失,有的患者还需手术切除
上述情况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孕妇须重视口腔卫生保健,维护口腔健康。
四.孕妇口腔保健措施有哪些?
1)注意平衡膳食 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非致龋性食物并遵循科学的进糖原则,少吃甜食,减少零食。
2)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孕妇除了常规去妇产科检查外,也应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一般宜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如果自觉有口腔疾病,则应随时就诊,及时处理。经常咨询,按医嘱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已患有牙病的孕妇,治疗龋病和牙龈炎的最佳时间是妊娠中期,即妊娠4-6个月间。
3)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孕妇的健康行为对胎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嗜好烟酒的孕妇应尽早戒除,尽力消除诱发孕妇与胎儿口腔疾病的因素。
4) 加强口腔卫生护理 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妊娠期的妇女因口腔组织敏感性增高,刷牙时要选用刷头小、刷毛软、磨毛的保健牙刷。选用含氟牙膏刷牙,预防龋病。
五.孕期和产后是否应坚持刷牙、漱口?
怀孕时,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发生改变,会使牙龈的易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表现为牙龈充血、肿胀等。孕妇和产妇进食次数增多,食物中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若不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很容易导致菌斑的堆积,引发口腔疾病。因此,“坐月子不刷牙”的说法是错误的,孕产妇更应保持科学、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事业拓展部 卫平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