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糖尿病合并妊娠? 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2)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巳有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在孕期首次被诊断的患者。
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合并妊娠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血糖较难控制,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相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轻,血糖容易控制,多数患者可通过严格的饮食计划和运动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我国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各为多少?
2010年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内分泌学会调查了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08年对中国18个城市16,286名妊娠女性的筛查结果表明,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
3、妊娠期间�血糖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妊娠期间�血糖的主要危害:围产期母婴临床结局不良和死亡率增加,包括母亲发展为2 型糖尿病、胎儿在宫内发育异常、新生儿畸形、巨大儿(增加母婴在分娩时发生合并症与创伤的危险)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增加等。
4、糖尿病妇女妊娠前要做哪些准备?
(1)应计划妊娠,在糖尿病未得到满意控制之前应采取避孕措施;(2) 在计划妊娠之前,应由糖尿病专科医师和妇产科医师评估是否适于妊娠。
(3)如计划妊娠,在受孕前应进行如下准备:
a.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以及HbAlc;
b.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c.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控制在 3.9-6.5 mmol/L ,餐后血糖在 8.5 mmol/L 以下,HbAlc控制在7.0%以下(用胰岛素治疗者),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在6.5%以下。
d.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停用ACEI和ARB,改为甲基多巴或钙拮抗剂;
e.停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物;
f.加强糖尿病教育;
g.戒烟。
5、妊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有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分娩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有糖尿病家族史,早孕期空腹尿糖阳性者,无明显原因的多次自然流产史、胎儿畸形史及死胎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娩史者等,应尽早监测血糖
6、怎样筛查妊娠糖尿病?
有以上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妊娠妇女,应尽早监测血糖,如果空腹血糖>= 7.0 mmol/L及(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应在2 周内重复测定。如血糖仍然如此可判断孕前就患有糖尿病。如初次检查结果正常,则在孕2 4-2 8周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筛查有无妊娠糖尿病。
温馨提示:所有妊娠妇女在妊娠24-2 8周应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有无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定义:达到或超过下列至少一项指标:空腹血糖>=5. 1 mmol/L, 餐后1小时血糖>=10.Ommol/L 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8 .5mmolL。
7、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妊娠期间的注意事项:
(1) 应尽早对妊娠期间糖尿病进行诊断,确诊后,应尽早按糖尿病合并妊娠的诊疗常规进行管理。1-2周就诊1次。
(2)接受根据文化背景进行的针对妊娠妇女的糖尿病教育。
(3 )妊娠期间的饮食控制原则:既能保证孕妇和胎儿能量需要,又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而且不发生饥饿性酮症。尽可能选择低生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实行少量多餐制,每日分5〜6餐。
(4 )鼓励尽量通过血糖自我监测检查空腹、餐前血糖,餐后1〜2 hPG及尿酮体。有条件者每日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4〜6次。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3.3-5.3 mmol/L , 餐后 1 h < ="7.8" mmol/l: 或餐后 2hPG< ="6.7mmol/L," hbal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
(5 )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通过饮食治疗血糖不能控制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6 )尿酮阳性时,应检查血糖(因孕妇肾糖阈下降,尿糖不能准确反映孕妇血糖水平),如血糖正常,考虑饥饿性酮症,及时增加食物摄入。
(7)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
(8)每3个月进行一次肾功能、眼底和血脂检测。
(9)加强胎儿发育情况的监护,常规超声检查了解胎儿发育情况。
(10)分娩方式: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无特殊情况可经阴道分娩,但如合并其他的�危因素,应进行选择性剖宫产或放宽剖宫产指征。
(11)分娩时和产后加强血糖监测,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8、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分娩后的注意事项:
(1) 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分娩后胰岛素的需要量会明显减少,应注意血糖监测,适时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避免低血糖。
(2) 妊娠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多数在分晚后可以停用胰岛素,继续监测血糖。分娩后血糖正常者应在产后6 周行7 5 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重新评估糖代谢情况,并终身随访。(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王艳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