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安徽商报:“胃”,你好吗?

时间:2019-05-13


专家表示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0% 早筛查非常重要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尤其是“癌”。其中消化道癌的发病率占到成人癌发病率半数以上。而在我省,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列第二位,严重威胁到了民众健康。5月10日上午,“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2019早期胃恶性病检查义诊健康宣传活动在安医大四附院举行,记者了解到,胃癌虽然高居死亡第二位,但如果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高达90%,晚期则不足10%,而专家表示,很多早期胃癌都是“顺便”查出来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胃癌治疗意义重大。

陪哥哥看病 自己被诊为胃癌

“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却已是胃癌患者了。”这几乎让很多人不敢相信,但真实存在。“门诊中遇到不少早期胃癌患者,碰巧是陪同其他人一起来做胃镜,自己也顺便一起做一个检查,结果意外查出早期胃癌。”安医大四附院消化肝病科主任唐敏介绍,他接诊过一对40多岁的兄弟,哥哥因为胃胀、胃痛了一段时间,弟弟陪着哥哥到医院就诊,医生开了胃镜检查单,弟弟觉得反正要陪哥哥检查,自己也顺便查一下,于是让医生给他也开了胃镜检查单。

检查结果出来,哥哥的问题不大,只是普通的胃炎,还有个息肉,在胃镜下做了息肉摘除手术。没想到,弟弟却查出了早期胃癌。“早期胃癌之所以难发现,是因为早期胃癌几乎是没有症状的。”幸运的是,他也在胃镜下做了黏膜剥离术,手术非常顺利,预后也很好。

“患胃癌是不幸的,但那么早检查出来了,他又是幸运的。”唐敏介绍,这种情况若没有及时发现,继续发展两三年就可演变成胃癌,五六年就可发展为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已无法切除,需要开刀,并要结合放化疗,5年存活率大大降低。“这就是早筛的意义。”

发病与死亡 胃癌均列第二位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目前,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当今,恶性肿瘤已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安徽省2017年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安徽省恶性肿瘤估计年新发病例数18.75万例,其中男性11.25万例,女性7.50万例;恶性肿瘤死亡数11.63万例,其中男性7.68万例,女性3.95万例。据安徽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肿瘤是影响安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监测数据显示,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52.52/10万),其后依次为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和肝癌。肺癌死亡率也是第一位(39.98/10万),其后依次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列第二。”

此外,我省男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专家解释,这与生活习惯有关,男性生活较多不规律,抽烟喝酒,而女性抽烟较少,且爱美注意养生。

幽门螺杆菌阳性并非都需根除

体检中,不少年轻人被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而数据显示,胃癌重要的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Hp)在筛查人群中的阳性率高达46.7%。唐敏表示,需不需要根除Hp一直有争议。对于有胃溃疡史、胃癌家族史及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非甾体消炎药的高危人群来说,若有Hp感染,根除Hp对个体获益大。但Hp并非都要根除,因为普通人群中10个人有四五个Hp阳性,而这些人中不到10%的人会发展成胃癌。治疗需要的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也不是每个Hp感染者都要根除。他认为,如果本身没有症状,可不治疗。

六类高危人群应尽早筛查

1、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生活在胃癌的高发地区;

3、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

4、口味重,喜欢吃腌制食品;

5、有不同程度的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6、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这些知识你要了解

不良生活习惯是胃癌祸首之一

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之一。我国居民的高盐饮食习惯是导致胃癌居高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同时,进食快、不吃早餐、常吃夜宵、三餐不固定、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也易导致胃酸胃液分泌紊乱,引发各种胃部疾病。

导致胃癌的另一高危因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Hp定为Ⅰ类致癌原,它可以通过诱导强烈的胃部炎症反应导致胃癌发生。研究发现,根除了Hp感染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显著降低。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0%

胃癌的治疗效果与胃癌的发病早晚,病理类型,手术根治的彻底与否以及综合措施得当有关,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最佳。专家提醒,胃癌等消化道癌症在早期完全可以治愈,最佳的筛查及治疗时间是病变刚刚出现的初期,这段“窗期”时间只有一两年,却是癌症治疗的“黄金期”,在“窗期”如能发现早癌并接受正规治疗,不但预后效果好,患者生存质量高,还能节约开支。“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不足10%。”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胃癌治疗意义重大。

通过血液可“算”胃癌风险

其他一些癌症,比如肝癌已发现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胃癌却没有对应的特异性的肿瘤指标?唐敏介绍,胃部的黏膜病变,其实通过血液也能“表现”出来。患者只需要抽取2毫升静脉血,检测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等多项指标,通过综合各项指标结果,就能“算出”胃黏膜病变的风险,高风险患者再进一步进行胃镜的检查确诊。


来源:http://app.ahrb.com.cn/ahsb/pc/con/201905/11/c99669.html

 


上一条:安徽网:合肥一男子植入除颤器随时治心跳“小鹿乱撞”

下一条:合肥在线:安医大四附院本周五将举办“早期胃癌防治”义诊活动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100号  门诊导医台:0551-66330199  行政总值班:19965130102

医德医风邮箱:sfydgb@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09010938号-2  皖ICP备09010938号-6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