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健康中国: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五融”党建激发“聚合效应”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3-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医大一附院北区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凝练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五融”党建工作模式,开启了“五融”党建的“聚合效应”,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关键词:融心

抓党建强“根”铸“魂” 凝心聚力引领发展

“医疗安全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我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医院负责、对社会负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场激烈的大讨论,正在该院骨科火热进行中……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院党委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组织开展以“新时代、新阶段、新作为 全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大讨论活动,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政治引领强而有力。近年来,院党委充分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以“样板支部”创建为抓手,医院全面促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内科第十党支部获评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持续加强行风党风廉政建设,医院制定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围绕合理用药、医保控费、患者满意度领域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调研;在教育管理、健全制度、自查自纠中推动医疗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结对共建互促共进。医院被定为“台胞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与省台办机关党委共同签署党建共建合作协议,围绕“组织建设共促、党员队伍共育、服务难题共解、精神文明共创、双方发展共谋”等共建内容,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关键词:融情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获得诸多赞誉

“以前到医院看病,因为科室太多,遇到问题经常不知道去哪处理,现在有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就很方便,不知道去哪来这就对了。” 合肥市民王女士带着86岁的母亲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我是带我妈来看病的,一进门就有志愿者来服务,还贴心地告诉我去心内科怎么走,服务非常好。”

近年来,医院围绕改善患者看病就医体验,开展“抓满意度提升,促服务改善”“优质服务月”和“医德医风教育月”专题活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就医满意度。

在公布的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中,医院满意度指标中在“国考”排名中大幅提升。去年一季度在全省94家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医院满意度总体排名居全省前列,三季度医院满意度在全省三甲医院中进步最快。

内容“一站式”,省心。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服务,医院通过功能整合、服务细分、流程优化,在原有基础上整合多种服务内容,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多部门多窗口办理”到“一窗受理”的转变,方便群众在一个窗口能够办完多种手续,让信息多跑路、病友少跑腿,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及满意度。

形式“多元化”,贴心。医院提供多种门诊预约方式,分时段预约精准到30分钟以内,让诊疗服务更高效;诊间结算、手机线上支付等支付方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一些门诊量较大的科室,针对各自的门诊高峰时段,弹性排班,按需增减,确保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诊需求,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开通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诊疗服务。

关爱“银发族”,暖心。各党支部在门诊轮流值守志愿服务岗,提供便民服务。在老年患者占患者人数七成以上的医院南区,医院为就诊老年患者提供就诊绿色通道、导医引导等全方位关爱服务,切实改善了老年人的就医体验。2022年12月,医院被认定为第一批安徽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关键词:融力

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交出优秀战疫答卷

合肥百岁老人张奶奶感染新冠后康复出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向每个来送她的医护人员挥手告别。在兔年春节前夕,张奶奶终于可以出院和家人们团聚了……

面对疫情“大考”,医院勇挑重担,承载起我省“1+5+N”传染病救治体系核心的使命与责任。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责任在心、担当在行,不辞劳苦、不分昼夜,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心用力用情交出一份成绩优异的战“疫”答卷。

白衣精锐出战,支援多地抗疫。在全国疫情局部暴发期间,院长张泓带领公卫临床中心管理团队精锐出战,守“沪”53天,负责方舱医院总体协调、质量安全、院感防控以及专家组等管理工作,用责任诠释初心,用行动践行诺言。去年下半年,医院选派医护人员驰援重庆、池州,圆满完成了各项援助任务。助力合肥市疫情防控,配合新站区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做好新站区中小学和工地核酸检测,共计完成百余万人次筛查。

变身“黄码医院”,守护生命健康。一声清亮的啼哭声在产房响起,合肥某封控区的一位二胎孕妇顺利产下一个可爱的宝宝。去年10月,在合肥市疫情防控形势最吃紧、最关键的时刻,医院变身“黄码医院”,守护人民生命健康。10月24日至11月6日,黄码医院运行期间,医院启动战时协调机制,建立了统一指挥、专业指引、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体系。闭环运行336小时,接治了来自合肥市中高风险和隔离管控区有紧急就医需求的居民近万人次。

畅通诊疗渠道,全力救治急危重症。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医院把患者生命救治放到工作首要位置,迅速提升发热门诊接诊能力,持续扩增急诊患者收治床位,不断加强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全院一张床”,专业科室快速合并,突破内外科界限,全力收治急危重症患者。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院38个党支部、12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始终将患者救治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线”,竭尽全力为患者撑起一片“晴天”。

院长张泓任新冠病毒感染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副院长李永怀担任全省巡诊指导专家,指导安庆、滁州、淮南、马鞍山地区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医疗救治工作,为我省新冠感染医疗救治贡献力量。

 

关键词:融智

不断丰富内涵建设 促进技术日益精进

小肠大出血2000毫升,霍邱患者生命垂危,医院多学科接力救治跑出加速度,及时为患者“捡回一条命”;八旬老人吃汤圆卡住险些窒息,进院后紧急抢救,成功打通老人气道,为老人抢回生机……

时间就是生命,在与死神的博弈中,一次次成功将生命夺回,这一切,得益于近年医院强力推进医疗质量、临床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等,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学科建设日新月异。学科建设政策体系得以完善,多层次推进医院学科建设。临床学科由12个发展至36个、医技科室发展至14个;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其中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等10余项技术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成立安徽医科大学疑难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心;打造舒适化诊疗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院前镇痛技术;成立远程会诊中心,病理中心与28家单位签订专科医联体协议,为安徽省病理专科医联体五个省级平台之一;血管外科、眼科、口腔科分别加入长三角专科联盟。借助一附院优势资源,适时调整学科布局,对接一附院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病区)、皮肤性病科、感染科、干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全科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7个学科平移我院。

科研教学稳步开展。近年来,医院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有力提升科研水平。2021年以来,医院获得科研项目立项共1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厅级课题47项,校基金33项;院培育基金27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和卓越期刊论文共130余篇。参与申报并立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项,分别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狠抓医院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2021年,投入建成集“医教研培考”于一体的临床技能中心,多名教师荣获校十佳临床教师、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获批19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2项,省级继续医学项目29项。

人才战略落地见效。医院始终秉承“科技兴医,人才立院”的理念,积极引进和招聘各类优秀人才,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41人,其中,学科带头人20人,学科骨干8人。医院目前拥有卫生系列高级职称178人,教学系列高级职称19人,安徽省“江淮名医”“青年江淮名医”,省卫生健康“杰出人才”“骨干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多名,为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医院积极选派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建立吸引、稳定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机制,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关键词:融魂

文化建设融入全过程 勾画发展新蓝图

“很高兴能参与投票,行使自己的权利,选出我们心目中的先进工作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金蒙蒙在三楼会议室仔细浏览了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后,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变“推荐”为“海选”,让全院职工共同参与。以榜样文化激发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医学人文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年度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先进工作者”“服务之星”形成了具有个性活力、甘于奉献、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医院以党建为引领,将文化建设融入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在夯实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激活跨越式发展的“红色引擎”。

结合,不断提升“软实力”。医院坚持将文化建设与医疗活动相结合,举办鼎新大讲堂、科研大讲堂等各类学术论坛,召开全院职工代表大会提升职工主人翁意识;绩效分配方案进行科学调整,职工收入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举办第一届职工文化艺术节、首届职工运动会,成立院篮球队、羽毛球队、舞蹈队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让医护工作者在闲暇之时,获得休息和放松,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医院对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和家属送去关心、关爱,针对困难家庭开展专项帮扶救助,全面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凝练,激发“主人翁”意识。凝练好医院的文化发展脉络,推动医院文化创新发展,医院不断挖掘、梳理、总结医院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弘扬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形成医院文化核心要义,印制医院年鉴,以医院文化激励职工,达到思想上统一、观念上认同、行为上一致,充分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公益,打造医疗文化品牌。长期以来,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期组织专家至合作单位开展学科帮扶、专家坐诊、带教查房等。深化对外合作,与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管委会、合肥市养老公寓等多家单位建立医疗服务合作。成立“康民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千余场,打造了“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文”的医疗文化品牌。一次次公益行动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也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医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统筹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和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和与安医大一附院的深度融合,全面开启医院事业发展新征程,为早日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一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打造安徽省一流综合医院院区的“三个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闻链接:https://m.jkzg2030.cn/detail/1298288/at?guid=4e3132ba4a72f94e35add166ab3d1e28

 


上一条:健康中国: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五融”党建激发“聚合效应”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安徽商报:当年陪哥哥捐“髓”救人,如今自己也加入,另一位哥哥也在准备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100号  门诊导医台:0551-66330199  行政总值班:19965130102

医德医风邮箱:sfydgb@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09010938号-2  皖ICP备09010938号-6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