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受我院邀请,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玉先教授莅临我院学术报告厅,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就“青年医师和研究生如何做科研”举行了专题学术讲座。讲座开始前,我院尹宗生常务副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座由王珩副院长主持。

沈玉先教授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强调了科研工作对于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技人员应秉持的科研态度和精神。“学做学问之前,先学做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培养良好习惯,注重“责任积累”,青年医师和研究生应自觉处理好与学科带头人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良好“微环境”。面对各类各样的选择,年青人更应懂得如何抉择、“做自己的导师”,及早并坚持“动手做”科研。沈教授特别强调了临床医师做科研的意义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并列举了中外医师做科研的成功实例,“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也一并提及。面对“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面对现实社会中不利于科研的诸多诱惑”等年轻医务工作者做科研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沈教授一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介绍了所在学院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的良好做法和成功经验。沈教授同时剖析了科研的前提条件,强调了科研思路与课题组的重要性。
关于科研基金申报和科研选题,沈教授饶有风趣地指出,已有研究数据和已发表论文是申报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基金的基石,发现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则其意义堪比“结识终身伴侣”。临床研究中,可首先围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选题。结合自己近年成功申报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和博导类博士点基金等3项教育部基金项目的经历、经验和体会,沈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开发科研思路,强调了以批判性思维、坚持大量阅读前沿文献的意义。立足于已有研究数据和结果,逐步、逐层地发现、思考和解析“科学问题”,并努力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论证。对于研究中、尤其实验研究中取得的看似与理论预期不相符的“失败实验”结果或新现象,宜仔细分析、进一步论证,就可能会“柳暗花明”、有新的科学发现。沈教授同时详细解读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列出了“好奇心、明确目标、虚心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潜心积累和耐得住寂寞”等科学家必备的潜质。就科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山穷水尽”、申报基金屡报不中等困境,沈教授提出了“适时转向”理念,并对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的权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前述科研要素的基础上,沈教授同时强调了高质量科研标书撰写对于基金申报的极端重要性。以自己本年度获批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标书为例,从项目题目的新颖,到摘要400字的充分利用和项目组成员构成的若干注意事项,从立项依据的丰富和条理,到主要研究方案、内容等的书写,沈教授强调了对于科学问题的阐明和科研思路一定要清晰,“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同时就标书中其它各项的书写逐条作了讲解,强调研究基础为标书撰写的“重中之重”。
沈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历程和切身体会,穿插实际开展的多个科研项目并展开,深入浅出,报告引人入胜。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在与会硕、博士们争先恐后的提问和沈教授如数家珍般的回答中宣告结束,学术报告厅内报以激情演讲的沈玉先教授持久、热烈的掌声。此次专题学术讲座,不仅是我院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准备工作中的“春夜喜雨”,相信对于我院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对于我院广大科技人员尤其青年医师和研究生在科研学术道路上的成长成才,都会有良好、长远的启示意义。
全院各科室和部门负责人、医院临床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专业和岗位人员代表、全院硕士和博士以及四附院一至三年级研究生,现场聆听了此次专题学术讲座。
据悉,本场讲座是我院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工作中的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我院积极相应校研究生学院号召举办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季”专题学术讲座。(科教科 束军)
|